公共標識的設計必須系統的研究生理學、心理學和其他相關的學科知識,研 究公共設施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日常行為、文化習俗等的關系,以期使人與環 境處于最好的和諧狀態。反之,如果公共標識設計不能與人的行為相互協調, 不能符合更健康、更科學、更合理的人機工學原理,那么它將受到破壞,甚至 給人們帶來災難。
重視“物”與“人”的完美結合,目的是為人而不是為物,先進的科學技術 與廣泛的社會需求為公共標識及公共設施的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何使設 施為人們自然、舒適、方便、高效、安全地使用,成為人們室外生活的“工具 ”與“助手”,這便是公共標識與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的重點所在。設施的設 計應減少不必要的操作,減少使用上的差錯,減少操作過程中帶來的精神和體 力上的疲勞。如垃圾箱的開口形式與使用的主便程茺有關;公共椅凳的寬度與 高度體現供人靠、坐的短暫休息或較長時間休息的不同使用方式;殘疾人使用 的相關設施其操作平臺高度與位置的設計;顯示屏設置的位置、角度與人辨認 觀察的局限之間的關系等,都應體現人性化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