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性是人類思想的反應,是思想的生命所共同追隨的對美的需求。自從有了人類文化,人們就未停止過對美的追求。器具上的紋樣,用獸骨做成的飾品,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體現在更多的事物上。繪畫、舞蹈、服裝、建筑、城市等都無不展示了人們對自然的感受,這種感受是自然與人的思想的融合。導示系統是我們生活環境中的一部分,它一樣體現著人的思想,既然有人的思想內容,就有人的審美需求。
導示系統在完成了它前兩個使命的前提下,這一使命更體現了它的品味與修養。一個有著體面的身份,體面的文化水準,體面的家庭的體面人,若不能有一個體面的品味,這可謂是人生中一大憾事。一個指示牌忠心耿耿一生,卻從未得到過別人的賞識,也是它歸為廢物之前所不能彌補的事實。隨著人們對審美需求的不斷提升,對身邊的事物不再是只追求實用這一基本功能,美觀、時尚、有個性是眼睛的需要、思想的追求。
導示系統作為環境中的設施,與環境構成了一體,并可作為其中的亮點點綴著周圍的環境。例如,動物園里,在茂密的叢林中紅色的大鳥翅膀作為導示牌尤其的亮麗,如綠葉襯托下的紅花。它既完成了指示的使命,又能突出地表現出動物園的屬性特征,對環境還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并能讓參觀者因其美麗而產生一種探尋的沖動和更多的美好想象。而一個平淡無味的,或一個制服般沒有個性,沒有內涵的導示牌,不會給游覽者帶來任何東西,如過眼云煙般的消失在下一個拐角處,甚至還會被視為是一種視覺障礙。人總是被美的東西所吸引,美的事物給人以享受,給人以聯想。反過來,人的審美需求也促使設計者更多地去考慮到如何吸引人、陶冶人。所以,審美性作為人們思想與文化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設計師在進行設計創造時,應考慮到環境的文化與品味,把這一內容凝練地體現在導示系統中,讓導示系統就如衣服上的裝飾一樣精致,使環境的品質得到進一步的解析與升華。
由此可見,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公共空間的導示系統設計就是要考慮到接受者人的需求。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思維、人的想象、人的感情、人的尊嚴。這樣的設計就是要設計師能夠關懷人的思想、照顧人的行為、體味人的氣質。這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時代的潮流與趨勢,是人與設施、自然的完美和諧的結合。導示系統是方便人認識環境、了解環境和與環境溝通的媒介。這就要從心理上和生理上考慮導示設施的實用性和審美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保護人的心理、生理健康。所以導示系統要與人和諧、與自然環境相和諧,與人類環境相和諧,也就是與時代和諧,與文化和諧。
真正體現人的需求,人的心理、人的環境、人的審美需求。導示系統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而是人與環境交流溝通的媒介,它是人的環境的縮影。承載著時代的特征、對人的尊重、文化的積淀。在這里我們可以閱讀到人類文明的進步,閱讀到人們從中體味到的愉悅和對美的感受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