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性是指人與環境的交流,指人如何通過導示系統了解環境,如何與所處環境進行溝通。人與環境的交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人與地理環境的交流和人與文化環境的交流。
人與地理環境的交流是其基本功能,通過導示系統的指引就如帶了一個無聲的導游員,環境中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找得到。在這一環節中,就要考慮到設施的可視性和識別性。放置在最易被人觀看的位置、角度和高度,用最易識別的圖形和色彩展示出來。如在一個兒童娛樂場所,有一部分是給大人閱讀的,而有一部分是給兒童閱讀的。這就需要在圖形、色彩,尤其是高度上有所區分。在公共場所導示系統的識別性比起可視性顯得更為重要,掛在墻上的門牌只能走在門前才能認得出,廁所以男、女來區分,外國人如何都得識中文。如若換為圖形,一歲的孩子都可以解決這一難題。所以,可視性和識別性是交流的前提。
每一處環境都有每一處環境的內容,導示系統作為一個無聲的導游員,它可以把這一環境的屬性、特征、職能、文化通過文字、圖形、材質、造型等視覺語言、感官語言讓來訪者了解這一環境布局,接觸這一環境文化。要能做到這一點,導示系統的設計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寫一些說明性的文字了。它的造型形式、材質表達、色彩搭配都要根基于這一環境的內質即它的職能、文化、地理特征等。我們可以把它考慮成一個人,而導示系統則是根據這個人的職業、文化、性格、氣質選擇的一套外衣。人們往往看到一個人的外表時基本上就了解了他本人的一半,再加上通過語言的溝通,就有個七八成了。在我們閱讀這一環境中的導示系統設施時,是通過這一媒介更多地與這一環境的內質來溝通交流。例如,當我們看到一系列用滑雪板的造型設置的導示裝置時,在未閱讀文字內容時就可以判斷它是為何所用。
在設計中即使是不能達到如此具象明了,也應在氣質上與環境達到一致。曾見到一所中學為顯示其貴族般的品質,用霓虹燈做校園導示系統,雖有了一點貴氣,卻會被誤認為是娛樂場所,這可與其職能大相徑庭。氣質是因其文化積淀而來,文化則取決于其歷史與環境。外在的表象應與其內在修養相一致,并能向外界真實地反映其內心。導示系統應與環境相和諧,把這一環境的內在品質用可感知的形式和語言與觀者相溝通,讓觀者真切地感受所處環境的實質內容。人們在閱讀導示系統裝置時感受到這些,并把這種對環境的良好認知與感受通過個人的、社會的交流反饋于環境。